晨光裡,大棚中的青椒碩果累累,最大的果實將近半斤,非常可愛。
“今天這批青椒質量不錯,能不能多批發給我一些?”高小東問道。
“剛才一個浙江客人打電話也要100多箱,他是老客戶,也得照顧一下啊!”林必玲為難地說,“要不今天的聖女果多給你一些,怎麼樣?”
幾番“討價還價”,兩人敲定了當天批發蔬菜的品種、價格與數量,高小東立即馬不停蹄地聯系物流公司和遠在山東的批發商,安排接發貨事宜。
“冬季華北雖然也有蔬菜大棚種植,但生長期長,種植投入大,不像南方,隻要簡單的大棚保護,就能實現優質高產。”高小東說。
說話間,物流公司的貨車已經到了。倉庫裡,幾位當地農民正在分揀新鮮青椒,一箱箱包裝好的茄果類蔬菜源源不斷地被工人抬上貨車。
“一輛大貨車每次能拉走30多噸蔬菜。做好防凍措施后,蔬菜到北方零攝氏度以下環境中放上半個月都沒啥問題。”高小東說,“如果一切順利,這批菜明天下午就能到壽光批發市場。那兒有不少東北、內蒙古的批發商等著。經過二次批發轉運,大多數青椒三四天后就能送上北方普通百姓的餐桌啦。”
福建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溫慶放研究員說,福建冬季蔬菜種植面積350萬畝,是我國“南菜北銷”的主產地之一。“就拿包菜來說,最近幾天沿海各地都在豐收裝箱,走陸路、海路出口到北方甚至俄羅斯。在咱福建,冬春季種蔬菜可比夏天掙錢多。”
“這幾年,全國蔬菜市場已形成按地域、季節‘優勢互補’的態勢。夏天北方光熱條件好,南方多虫害和自然災害,‘北菜南運’是主力﹔而到了冬季,則是‘南菜北運’,源源不斷地為北方百姓提供以往不容易吃到的綠葉菜,優勢互補的結果就是,全國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多彩啦。”溫慶放說。
一聲鳴笛,大貨車載著滿滿一車蔬菜開出了蔬菜基地,往北方駛去。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