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平方米的房屋 最多住过50个人
“群租房”,是指将住宅通过改变房屋结构和平面布局,把房间分割改建成若干小间分别按间出租或按床位出租。据调查,北京望京地区一个100平方米的房屋,最多住过50个人,房间内到处是隔断和上下铺,狭窄的通道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求职公寓、青年公寓、学生公寓,虽打着不同的招牌,实质上它们都是群租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价的不断上涨,群租房的现象几乎遍布各大城市,而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更为严重。这些群租房的租客包括外来务工者、学生、北漂“蚁族”等低收入群体。
阴暗潮湿,洗澡也要排两小时队
在北京,如果整租一套一居室,少说也要三千,而群租的一张床位一个月只需要六七百元。几十个人的生活,就这样被收纳到了一个拥挤和杂乱的空间里。尽管人满为患、阴暗潮湿、洗澡也要排两小时队,但租住在这里的上班族和学生还是“心甘情愿”的。这种“心甘情愿”里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心酸,城市梦是他们在阴暗的群租房中坚持下来的唯一动力。
隔断、上下铺、拥挤,这就是他们的家
为什么北漂不能放弃拥挤的群租房?一方面,群租房大多处于城市核心区,离公司近,上班很快就到;另一方面每月几百块的便宜房租实在是不能舍弃的“好处”,相对三四千的工资,还不至于捉襟见肘。在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压力下,有如此又近又省钱的居所,对那些苦苦打拼的工薪族、渴望立足的北漂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
群租房火灾频发 安全隐患处处可见
2013年11月9日,北京朝阳区百环家园一群租房因电器短路着火,而这间139平的房屋里整整住了三十多个人;2012年2月17日,北京朝阳区安慧北里一处群租房着火,小小的两居室内住进了“五家人”。接二连三的群租房着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的确,群租房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租房者来说,不仅自身的居住条件与卫生条件没有保障,甚至都没有个人的隐私空间,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均居住面积小、人口众多,群租房里“潜伏”着种种风险。一些中介、二房东从房主手中低价将毛坯房租来,刷墙、铺砖、打隔断,擅自改变建筑结构,使用非耐火材料随意分隔房间,生活设施则被压缩到简陋,相关的安全投入更是一省到底。一旦发生火灾、地震,住户将难以迅速逃生。
另外,大批住户突然涌入小区,会导致居住环境混乱不堪,既加大了火灾等危险,也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近年来,群租房的盗窃、抢劫案件也不时发生,可谓乱象丛生。
二、 需求不止,市场不息
群租房,历来就是游走在政策外的“违规品”
2011年,《商品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中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2012年,北京市住建委出台《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出租住房人均居住面积标准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人数不得超过2人。为什么直到今天,这些禁令均未产生实际效益,群租房的招租广告仍充斥着大街小巷?
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员成为租房刚需
群租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北京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房屋的需求量持续快速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的需求,都集中在群租上。据北京市统计局2013年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约2700万,除此之外,每年还会新增50多万外来人口加入北漂一族。除去1700万人已经拥有自己的住房,还有约1000万人在居高不下的房价面前不得不选择合租房。
群租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城市人口和住房供应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城市人很多,规模很大,提供的住房却有限。另外,北京的居住成本与北漂的收入之间的巨大落差,都会促使群租房现象大量存在。
廉价的“诱惑”是清理群租房最大的难题
对千千万万的北漂来说,廉价的房租成为他们不能放弃群租房的最大原因。在高昂的房价和有限的资源面前,房东和租客变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明知道住房很拥挤,明知道不太安全,可什么能比每月几百的房租更重要。如果解决不了房租太高的问题,其他的办法可能都是无用功。
一方是刚性需求,一方是廉价供给,群租房问题到底从何下手?如何解决?
三、 清理行动:2014年北京能基本杜绝群租房现象吗?
09年开始清理群租房
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整治群租房的行动已经拉开帷幕。
2009年,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出租房屋安全管理通告相关规定,要求房屋出租人违法改变房屋结构或使用性质,将房屋隔成若干居室对外出租的,应当拆除隔断,恢复原状,并要求出租房屋房主、各房地产中介机构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违法出租房屋、违法群租房清理整治工作。
按照这个规定,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开始着力整治群租房。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治行动不仅进展缓慢,工作人员需要在房主、二房东、房客、中介之间来回周旋,而且“拆了再建”的现象也是频频出现。
“2014年北京基本杜绝群租房现象”
2013年7月,北京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北京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单个房间不得超过2人,不得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出租,同时还规定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能出租。
这次的规定更加细化了对群租房的界定,明确的给出了每人不得低于5平方米。并且给出清理时间表:2014年基本杜绝群租房现象。半年来,北京政府陆续展开了一些群租房问题集中的小区的排查、拆除工作。可面对着1000万人的群租需求,光靠一味的“禁止”、“拆除”真的能彻底杜绝群租房现象吗?
四、治理群租房 老租客去哪?
城乡结合部建公租房 市区建出租“公寓”
为减少居住成本不得不选择群租的北漂,因为政府对群租房的治理而被迫搬离原来居住的房间。这些老租客该搬去哪里?
近日,北京住建委主任杨斌表示,北京正在探索研究两种方式解决众多租客的租房问题。一是在城乡接合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公租房;二是城区将建设一些条件较好的“公寓”,提供给收入稳定的人群租住。
廉租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如何尽快规范群租房市场也许是我们的另一条思路。
治理群租房需要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
政府想改善是好意,但好意不一定能带来好政策,有些问题我们不如把它交给市场。
群租本身不是罪,而是群租乱象引发了各种安全隐患,杜绝群租房不如规范群租房。既然加强廉租房建设满足蚁族需求还很遥远,取缔群租房的禁令效果也不尽人意,那么不如放手让市场选择,政府要做的应是建全相关法规,加强安全管理,促进群租房规范发展。
例如香港也存在大量的“笼民”,当地政府规范笼民行为,保障消防安全的不是简单禁令,而是颁布《床位寓所条例》,加强各项管理。北京等发达城市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蚁族的贡献,完全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给蚁族一个落脚之地,还北漂一个梦想的陋室。
让房价回归理性 让北漂真正拥有自己的家
北京等大城市动辄三五万一平米的价格,让多少奋斗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如何规范房屋买卖市场,合理抑制不断上涨的房价,也许这才是治理群租房的“治本之策”。
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并且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虽然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仍然处于上涨趋势,但已有涨幅放缓的趋势。如果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的平衡中,能最终形成房价的合理定价机制,到那时,也许房价将不是摆在众多北漂面前的最大难题。